依据欧佩克公告,欧佩克+(包括原有欧佩克国家和俄罗斯)将自2020年5月1日起减产970万桶/日;自2020年7月1日至12月减产770万桶/日;自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减产580万桶/日。
值得一提的是,这是欧佩克这一组织成立以来,减产幅度最大、持续时间最长、涉及国家范围最广的一次减产协议。但是,在这一协议发布之后,市场并没有给予非常积极的反馈。
13日开盘后,WTI原油期货开盘跳涨8%,报24美元/桶;布伦特原油期货开盘涨5%,最高至33.99美元/桶;但随后涨幅迅速收窄,截至记者发稿,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报31.38美元/桶,WTI原油期货价格报23.03美元/桶,与减产协议发布前一日的变动几乎持平。
“欧佩克将原油日产量削减970万桶基本符合我们对最现实、最积极结果的预期。”标普全球普氏首席分析师吴康告诉记者,“但是,这一减产幅度不足以弥补市场上1500-2000万桶的供大于求,也是因此,不足以给油价带来可持续的支撑。”
不过,也有一些业内人士向记者表达了不同的意见。“很多人对于协议比较悲观,但实际上从中期来看,这是一个相对利好的结果。”一位石油央企人士向记者表示,“特别是协议规定了持续到今年年底的减产力度,这将对今年第二三四季度的油价形成支撑。”
从本报记者多方了解来看,目前各方的分歧主要在于以下几点,首先是减产协议的持续时间,其次是减产协议的执行力度,最后就是需求端的恢复状况,而无论这三个维度哪个方面出现意外,都将极大影响这一协议的执行效果。
减产协议效果如何?
本报记者在多方采访中发现,目前市场对于这一减产协议的执行情况预期有着非常巨大的差异,这本身也反映出一些问题:原油市场的未来面临着非常大的不确定性。
首先,从减产协议本身的执行时间来看,欧佩克的理想很丰满,现实却有着诸多的不确定因素,而目前为止,这一因素来源于墨西哥。
上周五,欧佩克+各国油长会议上,各国本已经达成了一份力度高达1000万桶/日的减产协议,但墨西哥方面却拒绝了这一协议,导致最终谈判破裂;13日凌晨,沙特和俄罗斯对墨西哥的减产做出了让步,使其减产幅度由原本的40万桶/日减少至10万桶/日,才让协议最终达成。
“一方面,墨西哥向来最为擅长使用套保操作,其四五月份的原油已经卖出去了,减产与否对其影响并不大。”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,“另一方面,墨西哥总统上台后承诺扩大原油产量,减产与其施政方针不符。”
也是因此,墨西哥方面表示将在未来两个月,决定是否退出欧佩克,这给减产协议未来能否真正持续划上了问号。
其次,就是减产协议的执行力度究竟几何。
标普全球普氏方面预计,970万桶/天的协议减产,落实到实际上减产幅度很可能接近600-700万桶/天,而和目前1500-2000万桶/日的供给过剩相比,不足以给油价带来足够的支撑。
“这一减产措施更像是一种短期解决方案的尝试,目的是争取到6月会议之前的时间。”吴康表示。
而上述石油央企人士则告诉记者,因为这一协议充分考虑到了各国的承受能力,沙特俄罗斯承担250万桶/日,其他国家则一律按照第一季度23%的产量削减,因此市场对于其执行不足的猜想有些过虑。
依据公开资料,上一轮欧佩克减产协议自2016年开始至今年3月结束,总体的执行率超过100%,其中,沙特的执行率在部分时间更是接近200%,减产不仅超越预期执行,从最终的结果来看,国际油价不仅摆脱了2015年开始的低迷,在此后每年均保持在60-70美元的位置。
最后,市场的怀疑则在于需求端,特别是库存方面的空间。
这一轮油价下跌,价格战固然是一个直接因素,但不可否认,新冠疫情在全球的快速蔓延是决定性,也是最为重要的因素。如果疫情得不到控制,原油消费将不可避免的一直保持低迷,减产协议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。
同时,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,是自4月份开始价格战之后,全球原油储备在短时间内快速攀升,因此,许多机构和企业都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:库存在这一轮减产协议的执行过程中,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。
在欧佩克宣布减产协议达成后不久,国际能源署表示其成员国将拿出一部分库存在市场上购买原油,这无疑是一个对市场巨大的利好消息,而相关的库存容量将在本周三公布。
但是,留给产油国的库存容量可能非常有限,依据公开资料,到今年五月份,全球原油库存将暴增14亿桶(相比2019年年底),海上还漂浮着许多VLCC(超大型油轮)作为浮动原油储存,这种情况下能够释放多少库存容量,需要时间来验证。
中国的机遇和挑战
毫无疑问,作为在新冠疫情中率先恢复的中国,面对波谲云诡的原油市场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和操作空间。
13日晚些时候,沙特阿美发布了最新一期原油出口官价,5月销往亚洲的阿拉伯轻质油的官方售价设定为较阿曼/迪拜均价贴水7.3美元/桶,相较前月大幅扩大了4.2美元。
这也被市场视为一个重要的讯号:全球原油生产国未来一段时间的竞争焦点将在亚洲市场,特别是在中国市场。“在沙特发布官价之后,中东各个主要出口国都将发布其价格。”上述石油央企人士表示,“中国将成为竞争的焦点。”
一个数据可以从侧面表示中国堪称“火爆”的市场情况:今年以来,国际原油价格重挫超过70%,相比之下中国市场的柴油批发价下降则不足20%;各个主营炼厂加工量开始恢复,此前受疫情打击剧烈的地炼,开工率也逐步回升至70%,已经和正常水准差距不大。
“今年4月份将会是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,原油加工量恢复最大的一个月,主营炼厂将逐步恢复到今年一月份的状态。”伍德麦肯兹亚太炼油分析师高级顾问孙磊向记者表示,“我们认为今年中国全年原油日均加工量约为每日890万桶,相较于去年每日940万桶有所回落。”
对比全球各个主要经济体,中国的需求恢复就显得一枝独秀:欧洲炼厂每日加工量大幅削减超过200万桶,美国的炼厂平均加工量仅维持在70%左右。随着后续油价可能的缓慢上升,对于中国炼厂来说将会是巨大的利好。
“炼厂最舒服的时候,就是油价缓慢上升的时候。”上述央企人士表示,“加工此前低价购买的原油,销售随着价格逐步上涨的成品油,这将会给炼厂带来非常丰厚的利润。”
但是,中国在这一轮原油市场波动中,仍然有着不小的挑战。
首先,在于运力的不足。因为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仍然保持在Contango结果(现货低于远期期货价格),导致囤油有利可图,市场上能够使用的VLCC基本都在运行,其中一部分漂在海上当做储油罐,导致运费的飙升。
“在4月份开始就有这种现象,运费的飙升直接吃掉了中东原油的折扣,这导致中国买家实际上并没有享受到更多的低价福利。”上述央企人士告诉记者。
其次,在于储备的不足。据伍德麦肯兹分析,今年是国家二期战略储备库的收官之年,三期建设还未正式投运,预计全年没有较大的储备增长,中国的储能设施利用率从去年年底的72%左右跳升至今年一二月份的83%,全年预计保持在90%以上。
这就意味着,中国需要通过调整储备,以在低油价周期内购买足够多的原油,降低全行业的生产资料成本,这对于中国的原油储备管理部门来说,将会是一个挑战。